王如军:领衔制造“巨龙穿孔机”,制造出国内第一个大口径无缝钢管
在扬州诚德钢管车间,王如军站在旋梯上,介绍身后的一台设备:“这就是‘巨龙穿孔机’,一千多吨重,它是我们诚德钢管的功臣,制造出国内第一个大口径无缝钢管。”
王如军,1971年出生,1993年安徽机电学院毕业后,放弃省会单位加入扬州诚德钢管,现任技术总监,领衔制造了这台“巨龙穿孔机”。由他参与研发的“600℃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钢管创新研制与应用”项目,实现了我国超超临界关键锅炉钢管的历史性跨越,填补了国内空白,获得了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。
2003年之前,国内大口径无缝钢管全部要进口,生产技术掌握在美国、德国、日本等先进制造业国家企业,产品的价格非常高,达到5万元/吨。不仅价格高,而且供不应求。从国内企业开始下订单到交货,需要两年以上的生产周期,这就使火电厂建设周期要达五年之久,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,对电力需求上升,各地都在紧锣密鼓地上火电厂,但大口径无缝钢管供给制约了电厂的发展。
“当时我们诚德钢管就考虑研制新产品,大口径超超临界锅炉用大口径无缝钢管,主要用在燃煤火力发电厂。”王如军介绍,这个产品的质量要求很高,耐高温高压:200多个压强,600℃。
据了解,大口径无缝钢管生产工艺,当时国外企业采用挤压式,主要靠一台3.6万吨的挤压机。但生产效率低,原料浪费,经过外加工处理,一吨钢锭仅能生产约0.5吨钢管。
诚德钢管选择了另辟蹊径。
“我们当时就在想,如果模仿外国企业,不但无法降低成本,而且也不具有竞争优势,如何创新工艺?”王如军介绍说,我们探索出“斜轧穿孔+在线定径”的工艺,实现了自主创新。
什么是“斜轧穿孔+在线定径”?
王如军拿一根香烟演示生产原理:“旋转拧压香烟时,中间的烟丝会松动。金属钢锭也存在这种属性,金属受挤压时,中间部分会出现疏松、空腔。”
王如军介绍说,这个原理在行业内并不是秘密,普遍被(外径)400mm以下小口径无缝钢管生产工艺采用,但是否适用400mm以上大口径钢管并未得到验证。“我们当时的设计理念是通过中间穿孔、顶头扩张,使钢锭中间金属向外延伸,成为壁厚材料,提高成材率,降低成本,这样一吨钢锭能产0.8吨以上钢管。”
设计理念理论上可行,但当时在实践上是空白。王如军找到一些科研院所寻找智力支持,但无功而返。
“对从未做过的事情,很多设计院都不愿意去做。”于是,王如军带领技术团队,自己设计图纸,白天开会,晚上画图,设计生产设备。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,图纸成功并交给一家设计院,由对方拆解成施工图生产设备。
2002年巨龙穿孔机开始生产,次年,这个一千多吨的机械在车间安装调试。
“有两个月时间,我们技术团队全部吃住在车间,随时解决生产工艺中出现的各种问题。” 王如军回忆说,经过各种复杂的检验,首批大口径无缝钢管顺利产出。无论是价格还是性能,竞争优势立刻显现,经过短暂试用,很快被火电厂推广使用。
“以前每到夏季,电力紧张时会限电,现在很少出现这种情况,主要是新建了很多火电项目,我们诚德钢管作出了贡献。搞科研不可能有100%的把握,如果技术很成熟了,市场就不存在了。科研创新除了必备的科学方法和技术外,更重要的是敢于挑战未知,有不怕失败的勇气和担当。” 王如军介绍说。
从2002年生产第一根大口径无缝钢管至今,诚德钢管不但自己实现了超越,而且点燃了民族钢管企业市场“反围剿”的信心和行动。目前国内新建的火电厂锅炉管道已经全部实现国产化。
“去年,我们向印度出口6万吨的钢管,目前与东南亚很多国家都有出口业务。” 王如军介绍说,“下一步我们将设计生产天然气运输管,拓展新的产品线。”